站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峰煤焦化公司门口小花园的池塘边,付倩指着远远的一座山头说,那是四矿,我家在那儿。早上刚落过一场雨,空气里夹带着一股淡淡的焦炭的香味,让人觉得舒爽。池水反射着并不强烈的阳光,几朵白莲贴着水面盛开,一副慵懒模样。
顺着付倩手指的方向,我的目光越过近处的建筑、远处的线塔、更远处的树木,隐约看到西南方向四矿的轮廓。它像一座沙盘模型,散落在小山顶上。矿井在几年前就关闭了,工人们有的分流,有的提前退职在家。完全由矿工聚居形成的村落,却长久地留在了那里。
付倩所说的家,是她婆婆的家,当然也是她的家。她娘家不在那儿,而是在另一所煤矿通二矿上。她是矿工的女儿。
她上大学前的生活,几乎全部在煤矿度过。通二矿位于焦化公司的东北方向,与其相隔数公里,与四矿相隔十多公里。
若以焦化公司厂区为支点,在两矿间走一条弧线,很像一把打开的扇面。这个比喻更多想象味道,说它们构成一个准等腰三角形,应该更为确切。
通二矿的命运跟四矿差不多,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光后,资源枯竭,也于几年前关闭了。好在付倩命运不错,她从河北农大毕业,赶上筹建中的焦化厂第一期工程即将竣工,她幸运地被招进企业,成了一个建设者和后来的管理者。
在存放成品焦的场地上,付倩告诉我,四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坡。第一批建设者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改写了它的荒凉。凌空架起的管道,纵横交叠;高耸的厂房和烟囱,传达着它生命的呼吸和律动;那些钢铁构架,泛着某种生命的色彩和温热;年纪轻轻的付倩,基本上可算开山级的人物了。最初,她被分配在甲醇生产车间。
她应该穿着厚厚的工作服,戴着同样厚厚的手套和防护面罩,站在那些比眼下粗笨的管道细密得多的管道前,紧张操作扳手、轮闸和开关,做着诸如灌装、封口、输送等活计,然而情况并非如此。它的机器化生产程度很高。
她的工作是在洁净的操控室里,面对各种仪表,适时地按下某颗按钮。我们没有走进生产车间,而是站在那些管道下,那些厂房外面,倾听有关人士的介绍,想象生产车间内部的情景,觉得付倩的工作充满诗意和情趣。她们手持对讲机,在工友间传递某种信息和指令,调度机器去完成某个生产步骤。两年后,付倩从甲醇生产车间抽调到了工会,后又到了宣传部,这与她平时喜欢舞文弄墨有关。
这是一个重要岗位,工作量很大。文字材料的起草,声像资料的制作,需要她智慧的参与。
她乐意、肯干。现在,整个上午,她端着那架佳能5D相机,陪我们在厂区考察采访。这是她工作范畴里的一个小小插页。
付倩是小巧的,穿着也朴素,一双黑色低腰李宁牌运动鞋,一条浅酱色的七分裤,一件蓝色无袖套头衫,头发没有刻意做过,是最自然普通的那种。可能是长期在厂区跑来跑去的缘故,她的肤色显黑,乍看去像个村姑。
无论是在会议室交流期间,还是在厂区采风期间,她都表现得静默而勤快,不时按动相机快门,让人觉得娴熟而敬业。而一开始,她给我的却是并不起眼的感觉。她沉静而尽职的举止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开始问她一些问题。
她对企业的建设、生产情况很熟悉,对业已关闭的几个煤矿的情况也熟悉。它们同属冀中能源,有着血缘联系。她说这里安排了许多矿工子弟。
当煤矿变老,再也不能以年计百万吨的产量献出乌金时,集团公司开始筹划建设最先进的焦化生产线。那些挖了一辈子煤炭的工人,脸上舒展开来,他们不再为未来生活以及子女们的就业担心了。他们的后代在这里得到妥善安置。付倩并不完全因为是矿工的女儿才得到这份工作,而主要因为她的学历。
在这个两千多人的企业里,专科以上学历的大学生占了一半以上。付倩的进厂,尤其是从车间抽调到机关部门,已经说明她有着别人不可比拟的特长和优势。
付倩的生活已经完全安顿下来,她的心完全安顿下来。企业不仅解决了她的就业,还为她的成长提供了条件和平台。值得一提的是,也为她的对象、现在的爱人提供了就业平台和成长条件。
他们在企业相识、相爱、结婚,有了一个不到两岁的可爱的儿子。这便是四年中付倩走过的人生。这一轨迹跟峰煤焦化公司成长发展的轨迹相一致。
企业的成长壮大,为他们个人和家庭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可能。现在,无论从她家,还是从她娘家出发到企业上班,都只是二十来分钟时间。这三个支点对她来说,全都非常重要。它们构成一个稳固的平面,缺失了那一个支点都不行。
家庭是她的后方和港湾,企业是她强大的支撑和动力源。她对它们怀有同样朴素的情感,就像晴空下的那些管道和烟囱,朴素且必须。能告诉我你最难忘的一件事么? 她略加思忖,最难忘的是自己生孩子在家休息期间做出的一个决定。
那时才四个月,领导打来电话,问我愿意不愿意上班?我没有一点犹豫,就说愿意。她把孩子丢给了家人。我追问一句,为什么要这样做?她看着我,一点也不难为情,我想跟弟兄们一起并肩作战! 哈哈,跟弟兄们一起并肩作战!这是从一个女性口中说出的男性话语。性别界限没有了。
不,还有,只是变换了罢了。在男性化的工厂里,紧张的劳动和在劳动中结下的友谊,让一位女性心甘情愿地模糊了自己的性别。身后两根耸入云天的烟囱正吐出白絮状的烟雾,舒缓而悠游,这是付倩闲暇时最愿凝视的景象。
如果她不当班,不管是在娘家,还是在自家,都会远远眺望她的焦化公司,看那缓慢上升的烟雾。它熟悉的根根烟囱全都在工作。
它们让她放松和踏实。她已经把烟雾视同村庄的炊烟了。2012年9月9日 桑麻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zhizhong63 Wed, 03 Oct 2012 18:56:13 +0800 FEEDCREATOR_VERSION zh-cn Copyright 1996 - 2009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Wed, 03 Oct 2012 20:10:35 +0800 平等,是每一个生命体的权利--在《诚信邯郸》论坛上的一个发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07468b0101696n.html 我们平时所说的“文化”概念,是一种浮泛、浅表的概括,真正能称作“文化”的,一定是历经时间的磨洗、淘漉沉淀下来的,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实践、体认的,被不断充实完善、反复承继接受、渗透在血液和骨子里的文明精华。
在日常待人接物中,我们使用的言语和表现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受文化浸润、影响的程度。哪怕一句简短的言词、一个细微的动作,无不透露出这个人的文化修养,隐含他所认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追求。
从根子上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和支配了我们的言行举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明孔夫子对待、处理人际关系所持的一种态度,是在反躬自问、先求诸己的前提下,对他人应有态度的把持和定位。
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放在人类社会的大环境中,你会发现也照样是适用的,或者说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它具有普世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
可以想见,如果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团体之间、人与人之间,在处理利益纷争、矛盾斗争的时候,都能够反求诸己,先来感受一下自己的内心,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处理问题,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太平,这个社会将更加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更为和谐。我现在改行做教育管理工作,结合实际谈点感受。
我有时在思考一个问题:老师在管理、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持怎样的态度?批评不应缺位,也不能缺位,但以怎样的态度实施批评值得思考。不可否认,有些批评的语气可能失之冷硬,态度有待商榷。批评从字面意思上来讲,“批”是分析,“评”是评说,说到底,批评的本质还是“摆事实、讲道理”。
我们不禁要问,老师在实施批评的时候,是否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你是否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了?是不是把批评变成了讽刺、挖苦、甚至是斥责?基于这个思考,我会提醒我们的老师在实施批评时,要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这不仅是教育方式的问题,也是教育理念的问题,它体现的是老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虽然两者身份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一个老师,只有把自己降到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施行批评,才能打通心灵之间的隔膜,消除戒备,实现真正沟通,收到良好效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适用于对待、处理人际间的关系,也适用于对待自然万物。
人对待其它生命体、自然万物也应该如此。人类创造了灿烂文明,说是万物的主宰并不为过,但如果认为因此便可以做世界的统驭者,执掌着对其它生命的生杀予夺的权力,我行我素,不加约束,就会演变成荒谬和霸道。对此应该反思。今天早上,我带着萌萌在小区门口遛达。
在一家小餐馆门口的台阶上,看见一只孤单的小麻雀,样子有点憔悴,估计不是生病就是受伤了。我们家萌萌慢慢向它靠近,突然发起进攻。
小麻雀飞到旁边的阳伞上。第一次进攻失败。这时候,我悄悄走到阳伞下面,突然跳起来,伸出手臂把它撵下来,就在小麻雀落地的瞬间,萌萌一爪子把它压住了。这一爪是致命的。
小麻雀马上就气息奄奄,眼睛一睁一闭,挣扎了几下就不行了。我赶紧领着萌萌往回走,心里很不舒服,越来越不是滋味,一个弱小生命临死前的挣扎,那种强烈的求生本能深深触动了我。我十分后悔。由于自己一个轻率的错误决定,导致了一个生命的消亡。
我成了一个帮凶。这件事让我痛苦而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应是平等的,都有生存的权力。以平等态度对待它们,不伤害它们,体现的是一种悲悯情怀。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念对待他人和万物,人类的文明必然会丰富多彩,我们的社会也将更加和谐美好。
这恐怕是每个人都希望看到、愿意看到的图景。赵云江: 我与桑麻既是同行也是同道,其为人品性与文学修养,我还是比较了解的。文笔隽秀而俊朗,曾获得过第三届冰心文学奖。从他刚才的谈话与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对于生命的一种悲悯与关爱。
桑麻所讲到的三个关键词,让我深有感怀。比如“普世价值”,让我们认识到“道德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根源。比如“批评的态度”,让我们了解到一个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所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我始终认为一个文化人推广一种教育理念,其荣光是至高无上的。
你不能自以为站在所谓道德的高度上,随便对别人指手画脚。如果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人格上的平等,你不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人,那么就会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其后果将会造成对社会的危害。
桑麻所讲“师教的问题”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也正在于此。第三个关键词是“万物平等”。而我们现在似乎完全丧失了这种观念、丧失了对自身行为的克制。看见某种自然生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个能不能吃”?有多少种生物因为人类的口腹之欲而灭绝?我想,这一切问题都亟待解决,而解决的方法无疑和我们的“忠恕之道”、“仁爱之心”密切相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让社会尽可能多一些那缕阳光,让所有生命都能感受到一点温暖。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