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闻一多新诗韵律与诗思的对应关系/欧阳骏鹏 摘 要:闻一多在新诗创作中注重发掘诗歌形式结构的内在意蕴,在一些作品中将形式与内容共同组成一个复杂的 隐喻;在另一些作品中则通过内蕴主题与外在诗式的对立来扩大诗的张力。他在新诗韵律选择及韵的安排与转换 方面均显示出高超的技巧,实现了语言形式与诗情诗意配合无痕的艺术目标。
关键词:韵律 诗思 隐喻 对应关系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5675(2007)03-142-03 现代诗学的特征之一是强调艺术形式的重要性和开放 性,并对艺术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扭转了人们在内容与 形式关系上的一些偏见。实质上,形式并不仅仅是形式,它 并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内容的指令。
形式也具有认识论的 价值,它给人们提供了观察客观事物的特殊角度,从而揭示 现实中比较隐密的新事物。具体地说,诗的形式往往是具有 特殊意义的,它通常暗示、象征、强调某种特殊的东西,只不 过需要读者细细品味罢了。赵元任先生曾经在《谈谈汉语这个符号系统》中举过一 个例子: “更加微妙的是韵律,诗人可以用它来象征(symbolize) 某种言外之意。试看岑参离别诗的开头四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四句诗用官话来念,押韵的字‘折’和‘雪’,‘来’和 ‘开’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可是用属于吴语的我家乡方言 常州话来念,由于古代的调类保持得比较分明,头两句收迫 促的入声,后两句收流畅的平声,这种变化暗示着从冰天雪 地到春暖花开两个世界。换句话说,这是韵律象征着内容。” [1] 我们先从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的关系来看看闻一多的 一首诗。泪 雨 他在那生命的阳春时节, /曾流着号饥号寒的眼泪; /那 原是舒生解冻的春霖, /却也兆征了生命的哀悲。
//他少年 的泪是连绵的阴雨, /暗中浇熟了酸苦的黄梅; /如今黑云密 布,雷电交加, /他的泪像夏雨一般的滂沛。//中途的怅惘, 老大的蹉跎, /他知道中年的苦泪更多, /中年的泪定似秋雨 淅沥/梧桐叶上敲着永夜的悲歌。//谁说生命的残冬没有眼 泪? /老年的泪是悲哀的总和; /他还有一掬结晶的老泪, /要 开作漫天愁人的花朵。
《泪雨》以凄凉的笔描写了诗的主人公“他”在人生各个 阶段所遭受的不同的痛苦,表现了处于黑暗现实中的弱者的 普遍命运。“他”那漂洒在人生四季的纷飞的泪雨,是弱者承 受的各种痛苦的结晶,也是对不公道的社会与不公平的命运 的无声而又无力的反抗。
诗人以16个诗行高度地浓缩了一 个具有代表性的完整的人生悲剧,充分展示了诗人驾驭语言 表现生活的艺术本领。《泪雨》这首诗具有哲学与艺术相融的典范意义,是对 “诗与哲学是近邻”这一命题的生动而又深刻的阐释。
西方 现代诗学从哲学中引入“具体共相”的概念,用来表述这样一 条诗学原理:诗不是通过概括或直接描写而是通过高度集中 的具体描写来展示普遍性的。依据这个诗学原理来分析这 首诗,我们就会明白:诗中的主体“他”是人世间所有弱者的 代名词。从诗的形式上分析,我们可以把《泪雨》的艺术形式看作 一个扩展式隐喻。隐喻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早在古希腊时 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作过论述:“用一个表示某物 的词借喻它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其应用范围包括以属 喻种、以种喻属、以种喻种和彼此类推。
”现代学者逐步扩展 了隐喻的含意。美国象征主义诗人庞德认为,诗的隐喻是一 种不同词语成分直接并列的结构,它可能扩展为不同内涵的 142 *作者简介:欧阳骏鹏,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主任、博士,湖北十堰, 442002。句段诗章的直接并列,而连续使用这种扩展式隐喻又形成作 品主题展开的一个个焦点,这些焦点则形成诗的节奏,也就 是说,隐喻能在诗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它具有 诗的组织结构功能。现代诗学在众多诗人学者探索的基础 上凝炼成一个基本观点:隐喻是构成诗的特有的内部关系的 一种基本手段。
《泪雨》全诗四节,每节四个诗行,绝大多数 诗行是由四个音步构成的。诗的内容以大自然的春夏秋冬 与人生的幼年、少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相对应,诗行和诗 节又照应四季和人生四个阶段,显示了形式与内容、结构与 情感的一致。这种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相谐和,内在情感与 韵律形式相谐和决不是纯粹巧合,而是诗人精心营构诗艺的 成果。闻一多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精湛的研究,他能够了解并掌 握情感与韵律的对应关系,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新诗作品 中,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下面我们从韵的洪细与诗意对 应的角度看看他是怎样把握这种对应关系的。回来了 这真是说不出的悲喜交集———/滚滚的江涛向我迎来, / 然后这里是青山,那里是绿水……/我又投入了祖国的慈 怀! //你莫告诉我这里是遍体疮痍, /你没听见麦浪翻得沙 沙响? /这才是我的家乡我的祖国: /打盹的雀儿钉在牛背 上。//祖国啊!今天我分外爱你……/风呀你莫吹,浪呀你 莫涌, /让我镇定一会儿,镇定一会儿; /我的心儿他如此在怔 忡! //你看江水俨然金一般的黄, /千樯的倒影蠕动在微澜 里。/这是我的祖国,这是我的家乡,别的且都不必提起。
// 今天风呀你莫吹,浪呀你莫涌。/我是刚才刚才回到家。
/祖 国呀,今天我们要分外亲热; /请你有泪儿今天莫洒。//这真 是说不出的悲喜交集; /我又投入了祖国的慈怀。/你看船边 飞着簸谷似的浪花, /天上飘来仙鹤般的云彩。
《回来了》这首诗发表在1925年8月13日《晨报副刊》 上,是闻一多在美国留学三载刚刚归国时的作品,也是他爱 国诗的佳作之一。这首诗表现了他看到祖国的青山绿水时 无比喜悦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祖国深切的爱。正像闻 一多自己所说的那样:“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 国,爱他的人民。
”这首诗用韵是非常讲究的。在这首诗里, 诗人没有使用自己在国外研究精熟的西方韵式,如随韵、交 韵、抱韵或交韵抱韵相杂,而是用的典型的中国传统诗歌的 韵式———双行韵。全诗六节,每节四个诗行,单行不押韵,双 行押韵。
第一节用开韵,第二节用唐韵,第三节用东韵,第四 节用齐韵,第五节用麻韵,第六节仍用开韵。在体现诗人个 性的创作风格上,闻一多属于学者型诗人。学者型诗人通常 将自己的强烈的情感蓄积起来,逐渐沉淀加厚,然后以诗的 艺术的形式将这种厚重的情感有节制地宣泄出来。
因而情 感显得醇厚深沉,作品韵味足,经得起时光的考验。但在《回 来了》这首诗中,闻一多却一反常态,将自己归国的喜悦之情 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给读者一种畅通无阻猛烈宣泄的快 感。
全诗六节,节节换韵,除了第四节用的细微级的齐韵,其 余的全是用的响亮级的韵。押韵的字念起来开口度大,声音 响亮,暗示着诗人情绪热烈开朗。诗的用韵具有现代艺术歌 曲一样的优美旋律。第一节用的开韵,这是新诗韵响亮级中 较低沉的一个韵;第二节唐韵是最洪亮的韵;第三节东韵由 最高音逐步降低;第四节齐韵属于细微级的韵,就声响来说, 是全诗最低沉之处,也是升高前必要的准备;第五节麻韵再 次将语音响度推到高潮;第六节与第一节首尾呼应,用的是 相同的开韵。
充分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用韵技巧的 圆熟。其实,中国古代优秀诗人也是非常注重声韵对情感的 烘托作用的。大诗人李白当年因永王李璘之案被流放到夜 郎,行至白帝城而遇大赦,惊喜之际,诗情奔涌,以《早发白帝 城》一诗表达了他的无比畅快的心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 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 的韵脚字是间、还、山,属于上平声“删”韵,相当于新诗十八 韵中的寒韵,属于响亮级诗韵,与诗意配合非常恰当,因而全 诗显得格调高亢,声韵悠扬。杜甫的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也是同样的情形。安史之乱时,杜甫在蜀地飘泊。唐军 在洛阳附近大胜叛军,收复了洛阳和郑、汴等州,杜甫听到佳 音之后喜极而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 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 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仇兆鳌在 《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 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 道。
”这首诗的韵脚字裳、狂、乡、阳押下平声“阳”韵,相当于 新诗十八韵的唐韵,这是汉语诗歌中最为响亮的韵,那悠远 嘹亮的声响代表着诗人“喜欲狂”的情感。语音语义结合的象征原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象征 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在现代诗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广 义地说,象征涵盖了艺术本质、创作方法、艺术技巧等多个层 次。
在诗学领域,象征的常见用法是特指一种表示事物的方 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联想来用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代表 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例如爬山象征精神的净化;从水 上经过象征精神的洗礼;百合象征贞洁;玫瑰象征爱情等等。象征手法往往可以使难以捉摸或平淡乏味的概念变为容易 理解的、生动形象的概念。
爱尔兰诗人叶芝认为,象征不仅 包括意象、隐喻、神话等,还包括诗的节奏、遣词、用韵。其 实,早在古希腊时期,一些哲学家就提出一种看法,在表层复 合层次单位中,语音和语义是根据象征原则结合在一起的。语音具有象征功能,对于语义的理解能够起到提示和强化作 用。在语言中,尤其是在诗歌语言中,象征的一个重要作用 是突破语言的局限性。
人类语言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 美,它自身存在着局限性。语言世界与客观世界并不能一一 143 文教·历史对应。
客观世界是连续的完整的,而语言却是分节的离散 的;客观世界是多维的,而语言却是线形的;客观世界是无限 的,而语言符号总是有限的。无论多么发达的语言,内部总 有很多缺位,即有客观的存在物却没有相应的语言符号。因 此,必须使用象征的手法来超越语言的局限性。
在诗歌领 域,节奏声韵具有象征功能。具体地说,诗歌中韵的转换决 不是随意的,通常暗示着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
例如,闻一 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盛赞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 花月夜》。他在逐段引述评论之后总结道:“这里一番神秘而 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 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全诗共 三十六句,每四句一转韵,共换了九次韵。首先以平声庚韵 领起,紧接着转为仄声霰韵,然后依次为平声真韵、仄声纸 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收束。诗韵 交互杂沓,平起仄落,语音高低相间,洪细交错。诗中那敻远 的宇宙意识,温婉的爱情,广博的爱心随着韵律的回环往复 而表现得如同乐器之王奏出的梦幻曲,那么和谐,那么隽永。
明代诗人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指出,李白诗中存在着 “长篇短韵”的现象。所谓“长篇短韵”是指李白的诗转韵频 繁。
试看李白的名篇《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 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 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 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 布遥想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 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 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 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 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 愿接卢敖游太清。
”何国治先生对这首诗的“长篇短韵”现象 及其艺术效果作过这样的分析:“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 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 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 昂扬而圆润。
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 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 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 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庚 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李白 诗的“长篇短韵”不仅形成诗歌节奏的起伏变化,而且促使诗 中意象纷至沓来,犹如天风海雨变幻莫测,给人一种瑰玮绚 丽,雄奇浪漫的美感。闻一多在自己的新诗创作中,借鉴了张若虚和李白这种 韵律与诗情同起伏、共跌宕的艺术技巧。尤其在《死水》这本 诗集中,每句押韵,每两句转换韵脚的诗作比较多,如《口 供》、《静夜》、《一个观念》、《发现》、《祈祷》、《罪过》、《天安 门》。他的代表作《死水》有五节,每节一转韵,五节用的是 不同的韵,第一节庚韵痕韵通押,第二节押麻韵,第三节押波 韵,第四节押庚韵,第五节开韵与皆韵相押,不合常规,很可 能是方言押韵。
总之,诗人有意识地以韵律的转换象征诗情 的变化。在闻一多新诗中,既有以声韵烘托诗意,声韵与诗意相 得益彰的,也有声韵与诗意相反相成,通过对立变化形成诗 歌张力的。
一个观念 你隽永的神秘,你美丽的谎, /你倔强的质问,你一道金 光, /一点儿亲密的意义,一股火, /一缕缥缈的呼声,你是什 么? /我不疑,这因缘一点也不假, /我知道海洋不骗他的浪 花。/既然是节奏,就不该抱怨歌。/啊,横暴的威灵,你降伏 了我, /你降伏了我!你绚缦的长虹———/五千多年的记忆, 你不要动, /如今我只问怎样抱得紧你……/你是那样的横 蛮,那样美丽! 这首诗的主旨是表现诗人理想的爱国观念。诗人以形 象化的语言表达一个抽象的概念,诗中包含了闻一多对祖国 痴情的爱,也有他留美归国后对祖国现状的深深的失望。
这 种爱与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深沉的感情除了语义传达之外, 还用韵位变换的外部形式来表现,全诗句句押韵,每联都转 韵。诗以唐韵起首,依次押波歌韵(波韵与歌韵通押)、麻韵、 波歌韵、东韵,末尾以一个去声齐韵字收束。
闻一多很喜欢 自己的这首诗,不仅收入诗集《死水》,而且选入了他编的 《中国新诗选》。评论家认为这是闻一多最好的一首爱国诗。
这首诗的特色在于内蕴主题与外在诗式之间形成了对立,从 而扩大了诗的张力。不断转换的韵位暗示:变化的是诗的外 形,不变的是诗人的中国心。朱自清先生认为,闻一多是当时影响最大的诗人,他最 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我们的研究证明了这个论断。
闻一多充分认识到韵律是诗的根本属性,韵律以它的音乐性 增加了诗歌语言形式的和谐,同时用听觉形象辅助语义内 容,以烘云托月的方式发挥音韵的表意寄情功能,从而为诗 歌语言取得了内容的和谐与丰富。闻一多注重情感表现的 形式性,竭力开拓诗的形式结构的内在意蕴,化无形为有形, 他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达到了语言形式和诗情诗意的配合 无痕,无论是整体上的韵律选择,还是具体的韵的洪细、疏密 的安排和韵的转换,都显示出诗人独运的匠心与高超的艺术 技巧。注释: [1]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第877页。[2]朱自清主编:《闻一多全集》第3卷,三联书店, 1982 年,第21页。
责任编辑:金国 144 湖南社会科学 2007年第3期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